研究成果

科研论文

德国高校双元制:背景与前景

时间:2023年05月09日 08:52 发布人: 浏览次数:[]

本文刊登于《高等教育研究》2022年第11

德国高校双元制:背景与前景

咸佩心 陈洪捷

摘要

高校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德国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的一个亮点,高校、企业、大学生以及政府都是获益方和推动者。双元制模式为高等教育中学术文化与技术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制度性道路,可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产生修正作用,有助于解决其脱离职业实践的内生性问题。


说到德国的双元制,人们马上想到职业教育,因为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中国都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来改善本国的职业教育。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中也有双元制,且这种高校双元制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已有4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近十余年中快速发展。据统计,德国高校中目前开设了1700个双元制专业,双元制大学生规模超过10万人。虽然在德国约300万大学生中占比还很小(不足5%),但其增长速度却很突出。20092019年的十年中,德国双元制大学生数量增长了4倍,应用科学大学中双元制大学生的占比已达10%。或者说,双元制专业主要设在应用科学大学中。

德国高校的双元制专业以本科层次为主(占85%,毕业可获学士学位),也有硕士层次;双元制本科专业占所有本科专业的18%,双元制硕士专业有269个,占全部硕士专业的14%。从学科领域来看,双元制专业主要涉及六个领域,工科为主体(占35%),其次是经济和法律(26%)、数学和自然科学(13%),健康(5%)、社会科学(5%)以及农林专业(1%);还有一些跨学科专业(约占20%)。其中,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主要是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1

高校的双元制模式得到政府、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迅速发展且影响不断扩大,有人说高校双元制模式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品牌。[2]目前国内关于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模式已有不少介绍,所以本文不再阐述高校双元制模式本身,而重点对其兴起的原因以及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

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模式无疑是借鉴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而形成的,即高校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使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关键是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学习场所,一是高校,二是企业。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融合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另一种是融合实训的双元制。

所谓融合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是把某种职业教育与一个完整的大学学业有机地融合起来,整个培养过程在组织、时间和成绩考核等方面系统性地“齿合”(Verzahnung),而不是简单相加。这类双元制大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工商协会或手工协会颁发的职业教育结业证书,也获得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

所谓融合实训的双元制,即学业中包含较长时间的实训,远多于普通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其学分数通常占到50%。实训与课程学习也是系统性地相互“齿合”,实训成绩计入学业成绩。在实训期间,有专门的企业导师给予指导。

从数量上看,融合实训的双元制大学生占多数(约为总数的四分之三)。无论哪种类型,双元制大学生通常有较好的就业机会。融合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大学生毕业就有职业证书和学士学位,通常可直接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企业就职。融合实训的双元制大学生毕业时虽无职业证书,但凭借较长时间的实训经历,他们对企业和岗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双元制大学生的基本特征是“两头跑”,一边在高校上课,一边要去企业“工作”。这种在两个不同的场所学习,把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融合起来的培养方式是高校双元制模式的基本标志。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而闻名,即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职业教育,学生既要以学徒工的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实操训练,也要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每周要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地合理分配时间。总体来看,高校的双元制是对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移植,二者在思路、结构和宗旨上基本一致。那么,德国高校为何要借鉴职业教育的经验而实施双元制模式?其实这不是一个简单借鉴的问题,其背后有多种复杂因素。以下先从各参与者的角度分析高校双元制模式的发展。

一、高校双元制模式发展的推动因素

德国高校双元制模式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其与各参与方的利益相关联。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或者企业与政府,似乎都从高校的双元制模式中获取了一定利益。

第一,双元制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双元制大学生的数量为何增长很快?为何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不选择高校普通学业或职业教育,而选择双元制,双元制为何如此有吸引力?双元制大学生认为,无论是与普通高校学生还是职业教育学生相比,自身都具有一定优势。普通高校学生虽声誉好,地位似乎高一点,但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学生虽熟悉企业,但缺乏职业相关理论知识。而双元制毕业生在入职前就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产品,有与企业领导和员工打交道的经历,这使他们在入职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并融入企业。企业当然也欢迎这些熟悉企业和产品的新员工。此外,学习期间就能接触高校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还要自主协调学业,这也是一种能力增值。总之,双元制为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学习体验,学业满意度非常高。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双元制大学生对学业和企业都表示非常满意。[3

双元制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大多比较乐观,据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调查,四分之三的双元制大学生因工作前景而选择双元制专业[4]。德国不少高中毕业生先选择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技术,然后再读大学。但这种做法的时间成本较高。相比之下,高校双元制模式既兼顾读大学和职业学习,而且更节省时间。另外,双元制大学生有工作收入,可经济独立,不再依靠父母,这也是一个优势。据调查,80%的双元制大学生每月可拿到600-1200欧元[5],高于国家助学金的水平。

第二,参与的企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双元制模式当然是为了培养和吸引人才。通过双元制模式企业可更好地发现和培养需要的人才,在学习期间就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双元制高校毕业生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企业也节省了招聘和入职培训的费用。同时,企业以这种方式与高校建立联系,还可以毕业设计研究或项目委托的方式,借助其科研力量解决技术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和新职业不断出现,企业也需要提高技术人才的层次,传统职业教育往往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又不被企业看好。高校双元制模式可看作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培养的人才既有职业领域的实际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可更好满足企业的高素养技术人才需求。另外,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存在一定危机感。企业希望以高校双元制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该模式有利于及早发现和留住人才。根据2022年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调查,参与高校双元制模式的企业中有85%的企业是因自身需求而主动与高校合作的。[6]企业通常从自身需求出发,拿出方案后联系相关高校,共同开设双元制专业,这是多数双元制专业产生的基本模式。而且双元制大学生的录取基本由企业独立完成,也反映了企业对其的重视。

从源头来看,高校双元制模式其实就来自企业。20世纪70年代,巴登-符腾堡州在一些企业支持下建立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创立双元制培养模式。随着职业学院跻身高校序列,双元制模式很快被引入应用科学大学乃至大学之中。因此,企业可谓高校双元制模式的主要推动者。

第三,参与的高等学校。应用科学大学的定位是应用型,而且本身与企业就保持密切联系,双元制模式在其看来无疑是一种直接与企业建立联系的手段,可借此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改进并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这种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有利于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在高校双元制模式中,大部分企业都派代表参加高校的有关培养委员会,这既是为了保障培养质量,也便于企业和高校更好地沟通,而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种资源。

众所周知,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历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资格也与普通高校不同,新生通常必须具有实习经历或职业教育经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25%的大学新生就已完成了职业教育,这一比例不断上升,且在应用科学大学新生中更高。[7]对应用科学大学和已取得高校地位的职业学院来说,满足企业需求就是办学目标,所以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在双元制模式上从一开始就有共识。

第四,政策的推动。德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规模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在新经济和技术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德国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科学审议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高等教育“差异化”(Differenzierung)发展战略,以增强高等教育体系活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1993年科学审议会发布《关于高等教育政策的若干方案》,明确提出高校的培养方式应多样化和差异化,其中就提到了双元制培养模式。1996年科学审议会发布《关于通过双元制应用科学大学进一步推进第三级教育多样化的建议》,提出要把高校双元制模式打造成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选项,让企业成为高等教育第二场所,这样既可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能力,也有利于理论学习和职业能力训练相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众所周知,科学审议会是德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政策咨询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决策方案的拟定者。正是在科学审议会的持续努力下,各州及联邦有关部门一直引导、激励着高校双元制模式的发展。所以说德国高校双元制模式下有企业的推动,上有政府的引领,共同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校双元制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涉及高校、企业等不同组织,其顺利推进需要突破已有法律框架,以专门的法律予以协调和保障。目前德国各州高等教育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法对高校双元制模式均作出了专门规定,涵盖高校认证以及行业内部的一些规定。总之,一系列相关法律规范为德国高校双元制模式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高校双元制模式与现代高等教育

德国高校双元制模式虽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分量有限,却有着特殊意义。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趋势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而高校双元制模式为我们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从全球来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通常有两个,一是新建高校,二是将传统职业教育机构升格为高校,后者往往是主渠道。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前身是工程师学校,这类学校通过升格为“专业高等学校”(Fachhochschule,现在称为应用科学大学)而跻身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升格运动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但企业界对此有所保留。在企业看来,工程师学校升格为应用科学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方式将发生变化,需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基本标准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虽仍指向应用型,但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后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难免向“学术化”方向发展。

应用科学大学虽始终把企业需要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由于“学术化”趋势,还是与企业需求拉开了一定距离。比如增加理论课程以及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多少会使培养过程与职业实践产生一定距离。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20世纪70年代初,也是应用科学大学诞生时,巴登-符腾堡州一些企业自己建立了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机构——职业学院,并在其中创立了双元制培养模式。这就是今天高校双元制模式的源头。在国家和社会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大学时,企业却另辟蹊径建立双元制职业学院,这表明应用科学大学虽以应用型为办学目标,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希望建立新型教育机构,以此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技术人才。

从工业技术文化角度看,职业教育机构原居于企业系统,或者说受技术文化支配,而一旦升格为高校,这些机构要在更大程度上接近学术文化,一定程度疏离支配企业的技术文化,而这不符合企业的利益。与职业和技术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教育通常享有更高社会声誉,其扩大规模满足了更多社会成员的高等教育追求,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一定程度是以弱化职业技术教育为代价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往往呈现学术化倾向,与工作世界、职业实践有渐行渐远的趋势。

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满足经济和工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其从宏观上看也是整个生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大众化使高等教育在整体上向“学术化”方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脱离就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顽疾。而高校双元制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一个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学术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新模式。高校双元制模式或许能成为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这一大众化高等教育通病的上佳选择。

德国科学审议会一再强调高校双元制模式的重要性,显然不仅是关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而是有更宏观的考虑。科学审议会指出,随着生产及其组织方式不断变化,生产能力和责任意识更多地转移到“工作和操作层面”,这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扩展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更多社会性能力与方法、独立性和责任意识”。[8]所以人才培养必须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双元制就是一种极好的模式。而且科学审议会认为双元制模式可增进多重校企融合,如理论与职业实践融合、科研与应用融合、高校与企业融合等。[9

在科学审议会看来,高校双元制模式不仅适用于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专业,也应推广到更多专业领域,如健康、社会工作、幼儿教育等,甚至还可扩大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审议会提出,法律、新闻、出版、设计等领域都应考虑引入双元制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审议会认为,高校双元制模式也有助于整合资源,让高校发挥特长。高校由于人员与知识的局限,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不足之处。而双元制模式可使高校扬长避短,专注理论知识的传承,由企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审议会提出,双元制这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应推广到所有实践性强的学科领域。目前高校双元制模式主要在应用科学大学或职业学院中施行,但原则上可扩展到包括综合性大学在内的所有高校。[10]科学审议会还特别指出,综合性大学的理科、文科硕士生培养也可引入双元制模式。[11

科学审议会30年前就关注到高校双元制模式并不断大力推行,显然有其长远的战略思考。30年前高校双元制模式诞生不久,规模很小,但科学审议会敏锐地看到了它的普遍意义,认为应推广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虽未专门予以论证或说明,但由一系列建议可看出科学审议会对高校双元制模式的重视。大众化虽使高等教育规模得以扩大,增大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宗旨应是促进生产和技术发展,服务各行业的实际需求,而非沿着学术化的路径发展,弱化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双元制模式兼顾理论与实践标准,有利于弥补、矫正大众高等教育脱离实践的普遍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仅靠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够的,还应将企业及有关组织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体系与生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直接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全局性突破。

高校双元制模式还涉及学术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关系问题。高等教育历来认同学术文化,在大众化进程中学术文化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即使是实践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接受学术文化。但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扩大,很多高校和大学生对就业的追求强过学术,目标直指生产、服务等实践性工作,因而学术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冲突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界虽认识到这个问题,尝试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并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期贴近工作世界。但高等教育界历来以理论知识传承见长,培养实践人才的基础并不雄厚,所以很难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乃至“产教融合”。而高校双元制模式作为沟通两个体系、两种文化的重要机制,学术文化和技术文化可由此实现结合与融通。

三、结论与讨论

高校双元制模式汇集了一系列全新元素,对德国高等教育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双元制模式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术化”倾向产生修正作用,让高校与企业携手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兼顾的人才。高等教育“学术化”常被用来批评德国大众高等教育脱离实际的发展误区。2014年尼达-罗姆林(J.Nida-Rümelin)在《高等教育学术化的执念》一书中批评了这一忽视职业技能培养的倾向,引起了很大反响。[12]虽不断有人强调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但唯有高校双元制模式使其在制度层面得到落实。

第二、高校双元制模式有助于解决大众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脱离职业实践这一内生性问题,是对现代高等教育培养体制的开拓性发展。该模式为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等教育建立了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企业的种种资源也将由此进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第三、高校双元制模式对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突破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高等教育观念中,高等教育机构有能力独立提供完全的学术和职业实践的教育,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双重训练。而双元制模式以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结合、相补充为基础,凭借联合培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第四、高校双元制模式意味着学术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对接,为两者的互动与融合开辟了一条制度性道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围绕生产和技术形成了所谓工业技术文化,它不仅是工业经济和技术的信念系统,而且扩散到其他社会领域,现代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均受其影响。[13-14]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文化和以高校为中心的学术文化长期相互独立,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两者还常处于紧张甚至冲突的状态。高校双元制模式为两种文化的沟通提供了一种体制载体,两者的对话与融合有助于培养学术与实践兼顾的新型人才。在呼唤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融合的时代,作为一种嵌入生产系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教双元制模式对促进产教融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引领性作用。

作者简介

咸佩心: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从事德国工业文化与技术教育、人类学话语分析研究。

陈洪捷: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参考文献:

1][3][4][5][6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Duales Studium:Umsetzungsmodelle und EntwicklungsbedarfeR/OL. https://www.bmbf.de/SharedDocs/Publikationen/de/bmbf/4/677798_Duales_Studium_Kurzbericht.pdf?__blob=publicationFile&a mp;v=10.

2][9][10][11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 zur Entwicklung des dualen Studium. PositionspapierR/OL. https://www2.daad.de/medien/der-daad/analysen-studien/daad_analysen_studien_wissenschaftsrat_positionspapier_duales_studium.pdf.

7][8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 zur weiteren Differenzierung des Tertiäen Bereichs durch duale Fachhochschul-StudiengängeR. Bielefeld:Bertelsmann,1996:3.

12NIDA-RÜMELIN J. Der Akademisierungswahn:Zur Krise beruflicher und akademischer BildungM. Hamburg,2014:3.

13]陈洪捷. 工业技术文化视野中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17-19.

14]咸佩心. 德国工业技术文化与技术人才培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22-24.

 

下一条: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何要进行博士生培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