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7 月 德国公布了备受瞩目的新一轮“卓越大学”名单。名单包括十所大学和一个大学联盟。联邦与各州从 2019 年 11 月 1 日起为上述大学(联盟)提供长期资助,每年资助总额达 1.48 亿欧元。它们是:柏林大学联盟 (Verbund Berlin)、亚 琛 工 业 大 学 (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波恩大学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汉堡大学 (Universität Hamburg)、海德堡大学 (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KIT)、康斯坦茨大学 (Universität Konstanz)、慕尼黑大学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慕尼黑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以及图宾根大学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虽然“卓越大学”名单尘埃落定,但在名单确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此项计划的探讨从未停止,下文编译了Boris Holzer刊于法兰克福汇报2020年9月8日的文章《数量凌驾于质量之上——“卓越大学”的萨拉米策略》,作为对“卓越大学”计划的一种反思。
数量凌驾于质量之上——“卓越大学”的萨拉米策略
对“卓越大学计划”的资助计划正面临一个组织学难题——对参与高校的激励方式往往表现为对科研产出数量的奖励,而质量往往被忽视。
德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在2005年签署了“卓越倡议”,如今更名为“卓越战略”继续推进,旨在促进德国的尖端科研以及提升其在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度。但此计划的争议,不仅仅在于对德国科研是否有提升国际知名度的必要,更在于对被资助的所谓“卓越大学”的选择。德国的高等教育环境一直以来都相对平衡,而要将这一平衡的高校环境逐渐向相对分化的美国模式靠近,一些学者认为并不是正确的出路。
与“卓越集群计划”对资助的科研课题有一个常规的挑选标准不同,对“卓越大学计划”资助对象的选择,无法提炼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学术标准。与之对应,对“卓越大学”的挑选一直都由高校所能提出的未来设想来支撑。随着时间推移,高校当时提出的未来设想已经渐渐变为现实,对一些已经失去卓越地位的高校来说,他们所拥有的已是过去。要想在多轮评估中保持胜出,必须丢弃现有的设想,转而确立一个新的未来设想。
听起来越美好,越难以评估
对于“卓越战略”是否已经达成既定目标这一问题,人们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诸如“促进德国科研地位”、“提升国际知名度”这样的标准难以被准确评估。一个由瑞士物理学家Dieter Imboden为主席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在2016年中期评估时对“卓越战略”的评价毁誉参半,但这并未影响这一战略的继续实施。
近日,一项由德国、意大利两国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发布了“卓越大学”资助计划实施以来产生的效果。科研团队根据大量数据对德国前两轮“卓越倡议”的实施进行了研究,并将之与意大利的相应发展做了比较。这项每四年举行的评估对一些可对比目标做了评价——基于高校取得“卓越大学”计划资助后现有的总科研资金而不仅仅基于参与“卓越大学”计划获得的额外资助。
一流的数量
这一研究不仅仅关注这些“卓越大学”是否从资助中受益,也关注“卓越大学”计划实施后,对其他未入选大学的影响。一方面来说,“卓越大学”能够带来一种示范作用,将自身的卓越学术标准广泛传播;但另一方面,“卓越战略”也可能存在负面的作用,例如可能会造成那些未入选大学的倒退。研究总结了“卓越战略”三条成功标准:资助经费的使用效果、科研产出的数量以及质量。经费的使用效果,即“卓越大学”带来的额外资助是否提高了高校毕业人数、论文引用量以及专利的数量。科研数量一般通过教授人均发表论文与著作的数量来衡量,而质量则通过每篇论文的引用量来衡量。
研究显示,意大利的顶尖大学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明显优于普通大学。而在德国,卓越大学在经费使用效果及科研产出数量上的确领先于普通大学,但未必在科研质量上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所有高校的大学教授人均论文与著作发表数量明显攀升,那些普通大学的上升趋势甚至还要优于卓越大学的上升趋势。然而,在相同时间期内,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量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在“卓越大学”中这种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最小出版单位的繁荣
这一“卓越战略”资助机构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是不合理的激励方式带来的结果:因为现有的激励方式显而易见地倾向于激励科研产出的增量。因此,对高校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科研产出,采取一种小而多的“萨拉米策略”,即将一个科研项目或者选题拆分成尽可能多的出版物,使其尽可能快的得以出版,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每份出版物的质量及含金量下滑。
“卓越战略”急需解决这个典型的组织学难题:社会学家Robert K. Merton将之描述为“目标替换”:当人们使用一种特定的方法或者工具来达到一个既定目标时,往往容易将这个方法和工具本身变成了目标,从而迷失自我,忘记了真正的目标。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是这样,为了迎合现有激励方式对科研产出数量的奖励,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出版自己的论文,而忽视了出版物的质量以及自身的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