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CDAH)”第九届论坛大会于10月7日至11日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市萨尔技术经济大学举行。来自中德双方近30所高校及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中德两国应用型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产业需求与教育需求”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浙江科技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兆义在“校企合作——互学互鉴,携手同行”分论坛做题为“何以‘双赢’?——中德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制度环境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
报告ppt
报告从对“中德校企合作联盟”成员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出发,以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为分析范式,从高校视角转换到企业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期待(动力机制)、问题(制度环境)及解决之道。
王兆义老师首先分享了对“中德校企合作联盟”成员企业进行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研究成果。调查发现,“与高校开展合作情况”和“企业年限”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需求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的规模、企业产品的性质等其它因素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需要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在新生产方式变革的背景下,企业产品及其制造方式也变得更为多元和开放,校企合作的基础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机器”+“产品”的形式。调查还显示,校企合作存在缺乏执行和联络机制等问题,原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机制和模式缺乏等。
王兆义副研究员
随后,报告从法律政策、教育体系、市场导向及文化传统等维度对中德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展开详细分析。王兆义老师指出,对照理想化的德国模式,中国校企合作受政策导向影响大,政策调整幅度高,政策预期的稳定性低,教育系统的匹配度低,市场较为封闭和脱节,缺乏参与机制和平台网络。在对比中德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时,王兆义老师指出,中国校企合作呈现出“他驱型”,成果转化率低,校企文化隔阂等不利特征。
报告建议,需要构建高校与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利益点的行动框架,营造更加友好的企业环境,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高校和企业要明确自身角色,融合校企合作文化,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双赢;在中国的德资企业以及在德国的中企可以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