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14日,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研究工坊(第二期)”在浙江科技大学小和山校区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线下参加了本次研究工坊。
本次研究工坊由专家报告、笔谈文章研讨及课题研究汇报研讨等三项议程组成。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在庆研究员出席研究工坊并应邀担任点评嘉宾。浙江科技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理勤研究员主持本次活动。
在专家报告环节,方在庆老师作题为《“二战”期间德国“原子弹计划”未能成功的原因探析》的学术报告,从“二战”前德国的科学状况、“铀俱乐部”的组织、海森伯的魅力与局限、德国不同科学机构之间的竞争以及德国政治和军事背景的变化等方面深度解读了德国“原子弹计划”失败的原因。
笔谈文章系第一期研究工坊成功举办后研究团队在陈洪捷教授的带领下,在“德国工业技术文化与教育”研究框架下,各自探索所形成的初步研究成果,王兆义、任平、高帆、鱼顺等四位研究人员尝试在工业技术文化的视角下,探究德国校企合作、MINT教育、双元制高等教育以及应用型高等教育等问题。
在课题研究汇报研讨环节,黄扬、林方、方奕、金乙等四位研究人员围绕各自在研课题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详细汇报,与会人员就工业文化的传播、工业遗产、工业文学、博洛尼亚进程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集中研讨。
八位研究人员的报告内容丰富,其后的交流与讨论精彩纷呈,专家们的点评与指正更是精准到位,使与会学者受益良多。
本次研究工坊在建构研究框架、明确研究对象、选定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推进,研究团队在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学术之旅上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笔谈文章研讨回顾
1. 从德国校企合作看工业技术文化的再生产:浙江科技大学 王兆义 副研究员
高校与经济界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德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在德国高校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助力必不可少。与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已成为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高校的天然属性,为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平台。德国企业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研究创新、社会服务等主要活动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既是无法替代的合作伙伴,也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更是高校举足轻重的服务对象。对校企合作的过程和内容进行工业文化的考察发现,工业技术文化自诞生起就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借助多种媒介进行各种方式的传承、延续与发展,形成了一个技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工业技术文化往往通过“非正式制度”的形式,为正式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从而建立技术团体、生产系统以及技术路线之间的互补关系。
2.叩问工业技术文化与学校MINT教育之“道”:广州大学 任平 副教授
工业技术文化对于德国自然科学、技术教育的诞生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STEM教育缩写为MINT教育,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和技术等多个不同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整个国家工业水平与技术创新影响深远,逐渐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MINT教育作为启蒙青少年科学研究兴趣、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初始阶段,长久以来也在延续着对于工业技术文化的一种传承,并影响着国家政策制订、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叩问工业技术文化与科学、技术人才早期培养之道,尝试思考与分析其与学校MINT教育开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发挥的教育功能,对于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工业技术文化视角下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文化传统:浙江科技大学 高帆 博士
在德国结构分化的教育体系背景下,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壮大打破了传统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裂的局面,成为全球视野下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出发,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工业技术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通过促进高校和企业的“非零和博弈”,将二者带入了合作的场域。高校和企业方能通过利益交换、权利让渡、权责划分和风险均摊等多种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这看似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实际上是工业技术文化主导下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术文化的“浸染”下,仍然能坚守自身的应用型特色,强化“等值但不同类型”的定位的独特经验。
4.工业技术文化视角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和师资建设:浙江科技大学 鱼顺 博士
工业技术文化以机器为外显实体,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内在逻辑,是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价值系统,比如:在经济领域确保工业与技术发展的优先性;在法律领域确保从事工业和技术活动单位的利益;在信息传播领域,通过媒介呈现工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向目标受众群体建构与传播工业文化形象。具体到教育领域,它强调培养的技术类人才能够系统、科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发现、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它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和具有默会性的价值系统,支撑着应用科学大学正式制度(办学定位、专业发展、师资建设)的运行;另一方面,深刻影响个体和社会组织的行为方式,使个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新专业、师生技术实践互动、教授个人发展规划)以技术的发展和技能的习得为导向,使得企业将深度参与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视为自然而然、合作共赢的事。
1.德国工业技术文化溯源、传播路径与启示:浙江科技大学 黄扬 副教授
报告首先从德国工匠文化、德国工程师伦理文化、德国技术标准文化、德国技术创新文化、德国技术美学文化、德国技术理性文化和德国企业文化等七个维度分析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内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德国工业技术文化进行了溯源研究。随后,报告探讨了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传播路径,即休闲路径、教育路径、产业路径和城市路径,并提出了值得我国借鉴的有关工业技术文化传播的三点启示,即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工业遗产与城市未来并存。
2.工业遗产研究的探索与思考:浙江科技大学 林方 副教授
报告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这一核心问题,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包含工业遗产问题的全国性纲领性文件解读、浙江省“八八战略”中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文旅深度融合”等顶层设计,并梳理国内外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分享了课题组结合我省战略发展需要和产业生态环境开展的调研情况,归纳分析浙江省国家级工业遗产的类型现状和调研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以及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和相关思考。
3.从“百科全书”到“环境人文学”——德国浪漫派研究综述:浙江科技大学 方奕 博士
报告从学术界对德国浪漫派的评价性定义出发,认为当今需要用谦卑的态度和综合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思想运动。报告以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的“百科全书”思想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环境人文学和人类世等概念,从跨学科研究视角集中阐释了早期浪漫派和当今人文学科对于生态危机的回应,并且拓展了生态保护的人心教育意义。
4.等效性与特色化:论博洛尼亚进程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影响:浙江科技大学 金乙
报告首先介绍了博洛尼亚进程的基本目标以及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二十余年来德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变化。报告提出,等效性的提升与实践性的削弱是博洛尼亚进程带给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核心影响,并从学位颁发、毕业生聘用、教师薪资、实践学期数量、实践类课程占比等论证了这一观点。在实践性削弱的同时,应用科学大学也通过发展双元制专业等应对措施来弥补博洛尼亚进程带来的实践性削弱。从博洛尼亚进程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影响可以窥见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一些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