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研究综述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2020年度校级德语国家国别与区域研究课题“德语国家环境教育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德语国家环境教育创新研究综述
黄扬
当今世界,环境资产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发展资源,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下,人类社会与环境的永续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在许多国家,环境保护已被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法律,付诸实施。但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法律法规无法触及的细微环节,环境教育则具有更为深远和彻底的影响,因为保证“人”的观念和行为符合环保要求,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环保举措。环境教育以实现保护环境为目的,通过培育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塑造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掌握科学的环保技能,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德语国家(包含瑞士、奥地利),同处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核心动力区,在其经济振兴的初期和中期,同样也遭遇过重大的环境挑战。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作为环保法律实施的保障,环保理念被视为基本的公民素养,重视环保理念的培养与教育是这些国家取得环保实践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结合相关的案例,呈现环境教育在德语国家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分析在“整体教育观”下德语国家环境教育的组织框架和行动特点。
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环境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呈跨学科趋势,从环境教育演进至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逐步建立起独有的教育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德国研究者开始持续关注德国的环境教育。Siebert提出了环境教育理论、环境教育动机论和道德教育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pel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叙事理论和文化导向理论,前者与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行为相关联,后者强调塑造环境价值观。Malte认为,人、自然、知识这三个维度是环境教育的基础。Loewenfeld强调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此外,环境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共生理论对德语国家影响较大。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Debarry提出“共生”,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依存、共同 生存、协同演化。再经Famintsim、Prototaxis完善为生物间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抑制的关系。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下,共生理念逐渐突破生物学框架,被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引用和采纳,指人类之间、自然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共生理论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融合于教育学领域。共生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范式指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不同教育形态共生;还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等教育要素共生。德语国家环境教育遵循共生理论,由此在实践层面上产生了协同培育模式。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实践层面,德语国家的环境教育呈现3个创新点:模式方面多方协同培育,内容方面多学科融合,方法方面活动促成。政府(包含联邦政府、联邦州政府)、各级学校(包含小学、中学、大学等)、行业协会(主要指民间环保组织)和社会平台(包含森林学校、环境教育中心等)都是环境教育的实施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拟定环境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明确教育目的和方向;学校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场所,是环境教育是否有效的最大变量;行业协会和社会平台补充环境教育中的实践操作环节,提供政府和学校不具备的场所、设备和人力等资源。通过协同培育,环境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囊括受教育对象;同时,通过协同培育机制,各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取长补短、成效斐然的共同愿景。多学科融合指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教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内容,环境教育能够隐性地融入学科教育,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推广性。活动促成指环保实践活动走进课堂,贴近生活,使环境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国学校举行大型、长期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如Tansfer-21项目。又如德国联邦教育部发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在6个平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广,涉及早期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非正式学习机构和城市管理部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城市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功能,为本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承担任务,积极推行环境教育。此外,德国环境教育实践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主要是和科学教育,其次是和语言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学科。
瑞士的环境教育和德国大致相同。个案研究表明,瑞士高校的环境教育跨学科进行。环境科学学士和硕士课程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的运作,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相互理解,尤其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环境技术等领域的融合交流。个案研究还表明,瑞士高校的环境教育活动以师生合作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方案,活动目的是建立个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增强个人对环境的责任感。
在奥地利,“可持续发展奖”是一项非常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奖项由奥地利联邦教育、科学和研究部、气候保护部、环境部、能源部、交通部、创新和技术部联合发起,每两年举办一次。该奖项的组织方是环境教育论坛,该论坛是奥地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平台。“可持续发展奖”共8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若干名获奖的大学或获奖的大学集群,获奖者涵盖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大学等,涵盖专业涉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能够体现德语国家环境教育具有创新性,由此彰显了环境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对德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关键支持。结合国家意识来看,环境和环境教育的优势增强了德语国家的生态话语权,有助于其在对外经贸谈判和往来中采取生态优先主动,从而获取更多利益。可见,环境教育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而且关系到世界发展变局,意义重大,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并适切地付诸实践。
作者简介:黄扬副教授,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副院长、德语国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德国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