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德语国家研究动态

德国2022年学生与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性年度调查报告《科学面向世界 2022》发布

时间:2023年04月07日 11:36 发布人:杨植钧 浏览次数:[]

提要:国际化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前提之一。鉴于日益频繁的跨国文化交流,对德国大学教学系统国际化水平的定期实证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框架下,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DZHW)联合发布了关于德国2022年学生与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性的年度调查报告《科学面向世界 2022》(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22)。该报告既考察了德国国内的国际学生现状,也详细介绍了德国驻外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科研情况。该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现总结如下:

一、德国及全球国际化学习与研究发展状况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性的影响

始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流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目前还不能精确地评测本次疫情对德国的国际化交流带来了多严重的限制,不过其导致的一些直接的、短期的、阶段性的后果能够进行量化和梳理。令人意外的是,根据目前的统计,德国境内的留学生人数在疫情第一年(2020年)并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增长,只是增长的幅度相对前几年来说有所下跌:2018年冬季学期德国在校留学生人数为30.2万人,2019年为32.0万人,增长幅度约为1.8万人;2020年人数为32.5万人,增长幅度约为0.5万人。疫情第二年(2021年),赴德留学人数高达34.9万人,创下新高,与前一年同比增长2.4万人,超过疫情前涨幅。德国在疫情初期只短暂地进行了出入境限制,而且2020年为赴德国际学生预留了特殊的入境渠道和例外政策,致使留学生人数在国际疫情大环境下不降反升。在世界四大重要留学目的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之中,赴德国和英国的留学生人数受疫情影响微乎其微,美国和澳大利亚则流失了部分国际学生。

赴外国留学的德国国籍学生人数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根据2019-2020年的统计数据,德国学生最优先选择的留学目的国仍为英国、荷兰以及奥地利和瑞士两个德语国家,约占总留学人数的57%。与前几年相比,德国赴奥地利、瑞士和荷兰的留学生人数在疫情期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大幅提升;与之相反,德国赴美国和法国的留学生人数则有所下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国,不过导致德国赴英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并非新冠疫情,而是英国脱欧及其后续影响。

(二)国际学术交流与跨教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于2019年的报告,全球总共有610万人在国外高校注册入学。与前一年相比,国际学生人数增长了7%,约38.2万人。与2009年相比,留学人员数目增长了71%,约250万人。在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位。世界范围内约有97.7万名留学生于2019年赴美留学,占据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6%。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澳大利亚(8.3%)和英国(8%)。全球约有5%的留学生选择了德国高校。中国是世界上对外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高达100万,占全球留学生人数的17%。

与国际学生相比,国际科研人员的数目则要少得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并没有发布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科研人员数据,不过《科学面向世界》在世界16个科研大国的调研报告显示,美国依然最受全球科研人员青睐:2019年赴美研修的科研人员高达13.7万人,远超其他国家。在英国、德国、瑞士和法国高校及校外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的外籍科学家人数分别为6.8万人、5.1万人、3万人和1.5万人。

跨境教育(Transnationale Bildung,在德语国家亦称TNB项目)是当前全球科教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本国在国外设立教育机构或者项目,运用本国教育模式、结合当地国情进行培养,帮助外国学生在自己的国家获得外国学位的无国界教育模式。在全球35国的54个城市,德国高校成功设立了349个跨境教育项目。截至2022年,参与德国高校跨境教育项目的国际学生人数高达3.6万人,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约1万人,而且除了2020年有轻微回跌(约1%)之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德国跨境教育项目的重点地区为北非、近东(埃及、约旦、也门)和亚太地区(中国、越南、新加坡)。2022年,参与德国高校跨境教育项目的中国学生人数约占德国跨境教育项目注册总人数的9%。

二、全球赴德留学及德国出国留学现状

(一)德国境内的留学生现状

2021年冬季学期,德国高校的留学生注册人数为34.94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1.8%。与2020年相比,留学生人数增长了8%。其中,综合性大学的留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2.6%,应用科学大学的留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8.6%。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入学的国际学生数目有所回落,然而2021年初再度回升至10.25万人。

亚太地区的赴德留学生人数占比最大,为31%,其次是来自北非/近东(20%)和西欧(17%)国家的留学生。北非和近东地区赴德留学人数在过去三年间暴涨42%,在所有地区中增长速度最快。中东欧、南欧和中亚国家留学人数则与往年持平。

在德国所有留学生来源国中,中国为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020年共输出留学生4万名,占德国境内留学生总数的12%。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派遣留学生人数2.85万人,占总数9%;排在第三位的是叙利亚,赴德留学人数为1.69万人,占总数5%,在三年内增加了96%。

在国际学生当中,以获得学位为目标的学生人数占96.2%,其中39%为本科生,42%为硕士研究生,8.5%为博士研究生。德国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当中,国际留学生占比分别为7%、21%和25%。赴德交换生和短期旁听生的人数从2019年的2.5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1.24万人,几近减半,主要原因是疫情带来的一系列出入境限制。

专业分布方面,在德国2020年的国际留学生群体中,工科学生占比最大,为压倒性的42%,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58%。其次是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方向的学生,占比25%。其中,以获得毕业文凭为目标的应用科学大学国际留学生总数中,选择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占比最大,为15.1%,其次为工科专业,占总数12.2%,文科类占比7.9%。在德国高校2020年的毕业生总数中,国际留学生人数占据了10%。

(二)在国外留学的德国学生现状

2019年,在国外留学的德国籍学生人数约为13.8万人,与2016年的14.2万人相比,下降了约3%。在这一群体中,约有90%的学生注册入学是为了在国外取得相应的学位,剩下的10%则为交换生与旁听生。最受德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为奥地利,2019年该国接纳了大约3万名德国籍留学生,占总人数的22%。另外几个重要留学目的国为荷兰(2.2万名德国留学生,占总数16%)、英国(1.4万名德国留学生,占总数10%)和瑞士(1.2万名德国留学生,占总数9%)。

2019年赴国外留学的德国学生人数之所以有所下降,与先前德国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后续影响有关。以欧洲教育一体化为目标的“博洛尼亚进程”在1999年推动后,引发了德国国内大规模的高校学位制度改革。德国高校学位制从二级学位制向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转变。德国籍学生可以在国内高校获得学士(Bachelor)学位之后继续到国外深造,以获得硕士(Master)学位。2002-2010年间,德国赴海外留学的人数保持着10%以上的高增长率。在这一改革渐趋平稳之后,增长率开始放缓:2015年,德国大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到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占比却有所下降,一直回落到目前的5.1%。

类似的情况也体现在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的德国籍学生人数上。1991年到2000年,赴国外学习和交换的德国大学生比例从20%上涨到32%,2006年后开始回落,2016年起稳定在28%。与学历留学生的情况不同,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对短期交流的学生人数变化并无明显影响,2000-2010年的数据甚至证明其数量有所下跌。最受德国籍短期交换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是西班牙(赴该国的德国交换生人数占总数12%),其次是英国(10%)、法国(10%)和美国(9%)。

三、德国境内国际学者及驻外学者现状

(一)德国境内的国际学者现状

2020年,德国境内高校的科研类和艺术类外籍学者人数为5.52万人,其中约3600位拥有教授头衔。外籍学者在德国国内学术人员总数中占据了13.3%,其中外籍教授占比7.2%。2007年以来,在德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学者数量持续上升,过去三年间增加了16%,同期教授增长率为10%。德国境内的国际学者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国家,占总数的35%,其中拥有教授头衔的更是压倒性地占据了总数的67%。对德国来说,奥地利、意大利以及位于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国际学者输出国。教授级人员输出最多的是奥地利(20%)和瑞士(9%)。

德国四个最大规模的、高校体制之外的科研机构——亥姆霍兹协会(Helmholtz-Gesellschaft)、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Planck-Gesellschaft)、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和莱布尼茨协会(Leibniz-Gemeinschaft)——2020年在职的外籍学者总数约为1.5万人,约占学者总人数的28%。与2010年相比,这个数目增长了120%。其中,欧盟国家贡献了41%的外籍学者,其余欧洲国家则贡献了12%。四大科研机构的在职人员中,中国籍和印度籍的最多,皆占总数的9%,意大利以8%紧随其后。大约三分之二的外籍学者从事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七分之一从事工科领域的研究。

除了科研机构固定聘用的国际学者,也有相当一部分外籍人员获得了德国本国或国际组织的资助,在德国科研或从教。2020年,其数目为2.3万人,由于新冠疫情的缘故,相比2019年下降了30%。在众多受资助项目中,分别有53%和30%来自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项目。其中亚太地区的学者受资助最多,占比47%。中国(8%)、印度(7%)和意大利(6%)是最重要的三个项目参与国。德国四大科研机构也有一系列支持外籍学者来德的项目:亥姆霍兹协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莱布尼茨协会2020年共创建约6400个国际项目,与前一年相比减少了44%。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数据暂不可考。

(二)在国外从事科研的德国学者

关于在国外从事科研的德国学者数目和现状,目前只有少数的国家发布了可参考的数据。荷兰、奥地利、瑞士和英国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大部分德国籍学者选择了瑞士、奥地利和英国作为其科研进修的地点,人数分别为9400人、5800人和5500人。最受德国科研人员青睐的国家为瑞士,在约9400位驻瑞士德国籍学者中,有1300人持有教授头衔,稳居榜首。在奥地利和英国的德国籍学者中,持有教授头衔的数目约为890人和820人。在这几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中,德国籍教授在教授总数的占比要远高于德国籍科研人员在科研人员总数的占比。在奥地利的外籍教授总数中,德国籍教授占了近70%;瑞士的外籍教授总数中,德国籍教授占了44%。

2019年,约有1.4万名德国籍青年学者在国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在西欧国家的新入学博士生数目中名列第一(占比78%)。最受德国博士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为瑞士(24%)、奥地利(15%)、英国(14%)和美国(9%)。对于在德国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来说,短期出国交流和研究是其博士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冬季学期开始攻读博士的青年学者中,有28%在这两年间(2017-2019)曾短期出国研修。53%的人选择了西欧的高校作为交流和研修地。13%的博士生曾在美国短期交流,8%曾在英国交流,7%曾在法国交流,美英法也是最受德国青年学者欢迎的留学目的国。

青年学者出国留学交流的项目大多获得了德国国内或国际机构的资助。这些项目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受项目资助的德国籍学者们最常选择的留学地点为西欧(占比30%)。此外,北美和亚太地区也深受青睐,分别占比21%和13%。国家分布方面,美国毫无疑问是绝大部分受资助的德国籍学者们选择的国家,赴美项目数占总数的19%,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为英国(8%)和法国(5%)。

【编者简介】

杨植钧,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讲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德语现当代文学研究。

 本文根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DZHW)联合发布的《科学面向世界 2022》(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22)编译,原文链接:https://www.wissenschaft-weltoffen.de/content/uploads/2022/10/wiwe_2022_web_de.pdf

上一条:德国联邦与州政府实施新一轮“卓越战略”计划

下一条:2022年度德国职业教育数据报告简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