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8日,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8届年会暨“欧洲议会选举后的德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及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主办,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国内近20所高校的区域国别暨德国研究领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赵江林、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郑春荣、复旦大学欧洲中心主任丁纯等作大会主旨演讲和主题报告。浙江科技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兆义、研究人员鱼顺参与此次会议并做相关学术报告。
中心副主任王兆义在分论坛“德国及欧洲的政治形式与欧洲议会选举”上做题为“‘时代转折’背景下德国‘选择党’的民意基础及其政治生态转向——基于政治现象学的讨论”的学术报告。报告从政治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从政治精英、政党主张、选民结构三个方面对德国“选择党”的运营策略和政治生态进行了重新建构与解读,认为德国“选择党“正处于从一个年轻政党向成熟政党的转折期,试图逐渐摆脱“麻烦制造者”的被动反对者角色,它将自身牢牢地置于政治光谱中的保守—自由领域,沿着固有的政治惯习、话语体系以及拓扑图景,采用主动的沟通策略,回应敏感议题,在公共政治舞台上逐渐成为一个主动的“议题创造者”角色。
中心研究人员鱼顺在分论坛“德国外交与安全”做题为“2025年大选后德国新政府组阁形势及对华政策研判”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在“时代转折”背景下,德国在对华政策方面既寻求“去风险”、“降依赖”,又深化在诸如新能源车等特定领域的合作,政策的主张和执行具有矛盾性。俄乌冲突爆发后,联邦政府陆续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国战略》等对外政策文件,主要党派各自的对华政策立场文件反映了德国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对中国的复杂态度。报告结合德国各大民调机构对各党派支持率的调查结果、6月份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以及9月初图林根和萨克森州议会选举结果,分析了2025年大选德国新政府组阁面临的形势、研判了德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领域的对华政策,并探讨了我国的应对策略。